【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就應出狠招】
人民日報微博3月5日消息,國務院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依法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讓違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價。用公正監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
聚焦全國兩會
#2019全國兩會微評# 卞廣春:對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如果僅是建立在現有的法律基礎上,恐怕是不行的。實踐告訴我們,多年來,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之所以打而不絕、禁而不止,是因為利益誘惑極大,違法犯罪的成本卻很低。這導致了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非但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因為變得更加隱蔽難以查處,甚至“進軍”高檔消費領域。因此,一方面,應當梳理現有懲處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行為的法律法規,適當調整和完善。加大懲罰力度,要有膽量和氣魄,如通過巨額罰款,真正讓違法者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另一方面,應鼓勵群眾及時舉報,便于監管部門掌握相關線索,第一時間查處。如此,不讓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商家有喘息機會和僥幸心理,既凈化了社會環境和消費環境,也便于真貨、優質商品的銷售暢通無阻。
是的,國家對于中國市場上假冒知名品牌的行為,將出重拳打擊,而且力度將持續升級。去年新成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將會同國家知識產權局,甚至最高法等部門,對假冒外資企業品牌、技術和產品的“知識產權”行為中傷害時間久、有代表性的侵權采取嚴打措施。雖然不會馬上令一些企業“傾家蕩產”,但力度和決心卻是“史無前例”的。
2018年8月3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力度的通知,將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列為重點打擊目標,發現的涉嫌重大違法線索,要對生產、銷售等相關環節進行全鏈條調查處理。同一天,發改委也表示,要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和虛假廣告宣傳,充分發揮消費者協會等組織維護消費者權益的積極作用。
從相關通知中透露出來的一系列信息可以看到,不管是從國家政策、監管范圍、打擊力度,還是打假決心,國家這次是要來真的、動真格了。一段時間內,假冒“山寨”侵犯品牌、商標、技術等知識產權的企業將面臨一場暴風驟雨。
其實,在中國家電/廚電市場幾十年的發展史上,假冒山寨一直屢禁不止,除了廠商只追求利潤、不潛心發展品牌的因素之外,整個市場需求和監管的漏洞也給了其得以生存的土壤。所以才有了中國廚電“重鎮”廣東中山、順德一帶,跑路、破產、關廠的廚電企業2個月內就多達50多家等事件。
隨著國家對于打假力度的加強,家電/廚電廠商靠“賣假貨賺快錢”的想法必將被嚴懲,多方消息表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便出重拳整治、整頓大量假冒知名品牌的行為,其核心就是讓侵犯品牌、技術等知識產權的人“賠得傾家蕩產”。
目前,越來越多的山寨家電品牌開始主動退市,諸多山寨小廠關門大吉,中國市場的假冒亂象正在拉開整治大幕。背后最大的推手正是國家意志和政府決心。尤其去年在美國上市的某購物網站所引發的“傍名牌”亂象引爆了輿論,引起了政府的高度注意。因此,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雙雙發聲,將嚴厲打擊假冒偽劣提上日程。
去年,市場監管總局便連續三天就網絡售假發聲,并約談此購物網站。包括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力度,重點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其他商標侵權、相關虛假宣傳和違法廣告等違法行為等。
賣假貨賺快錢,再加上當前社會市場監管體系上的一些漏洞,對于眾多渠道的家電經銷商,以及中小廠家來說,似乎還可以“賺一筆”喘口氣,活下去。但這種存活與發展的驅動力,是沒有商業價值的,更不代表行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以假冒偽劣產品的熱銷,帶動一線市場經濟繁榮發展,這從來不是什么商業模式創新,更不是市場經濟的革命。這是對創新者、品牌者,以及規矩堅守者的公開羞辱。更是中國市場經濟從做大向做強的一顆“毒瘤”。
過去家電/廚電市場上頻頻出現的是“大量劣質產品”,曾經一度讓中國制造在國際社會“蒙羞”甚至受侮。如今家電/廚電產業的山寨行為開始從劣質產品向假冒知名品牌升級,公開侵權“品牌和技術”的知識產權。這也是中國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所明令禁止的行為。
因此,越是市場年景不好、生意不好、銷售不暢的時候,眾多的縣鎮家電經銷商老板,以及中小家電工廠們,越是要堅持“誠信經營”的道德底線。因為,只有贏得用戶、贏得用戶的那份信任,這才是中小家電廠商們“絕地反擊”的唯一資本。
圖文來源:國家政策網站、家電圈,廚電行業資訊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一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