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品牌旗下瓶裝水因疑似含致癌物溴酸鹽而被大批量全球召回的新聞刷爆社交圈。相信不少朋友在看到這消息的時候都一臉懵:這溴酸鹽到底是什么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談談瓶裝水是怎么來的。
朋友們應該都知道,目前國內自來水消毒一般采用的是氯氣。氯氣在進入水中后會形成次氯酸,這個次氯酸就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而且用氯氣消毒成本相對較低,殺菌效果快且好,實施起來還很方便。但會在水中形成一定的氯殘留,這也就是家中自來水經常被我們詬病的“水中有奇怪的消毒水的味道“,其實這個味道就是氯氣殘留在水中的味道。
而說到瓶裝水,目前業界普遍采用的消毒方法多以臭氧消毒為主。 臭氧消毒不會在水中留下難聞異味,不會影響飲用口感。此外,臭氧消毒成本也不高,而且短時間內殺菌效果好。當然,最重要的是,臭氧進入水中還能還原得到氧氣,對水質還能起到一定的幫助。
綜上所述,臭氧消毒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消毒方法。但此次某品牌瓶裝水大量被召回的事件無疑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原來臭氧消毒的方式可能會在水中生成溴酸鹽。
那么到底什么是溴酸鹽呢?
他是怎么產生的呢?
首先朋友們需要知道,溴酸鹽并不是臭氧帶來的,而是水源中本身含有的溴化物,在強氧化劑臭氧的作用下生成的。
那什么樣的水中較大
可能會含有溴酸鹽呢?
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曾組織對瓶(桶)裝飲用水進行了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共抽查了24個省區市211家企業的220種產品,其中重點檢驗了產品的微生物,重金屬,有害元素及重要理化指標。其中有6家企業的6種產品溴酸鹽超標。而這6種產品主要是天然水和天然礦泉水!
那為什么溴酸鹽會存在于
天然水和礦泉水中呢?
因為天然水和礦泉水中一般會存有對人體有益的溴元素,若采用臭氧方法對天然水和礦泉水進行殺菌消毒,水中的溴離子在遇到臭氧后會反應形成溴酸鹽。而天然水和礦泉水為了保留水中的特征指標,一般不會再采取去離子工藝,而這也導致水中的溴酸鹽含量難以控制。
那溴酸鹽真的會致癌嗎?
據資料顯示,國際癌癥中心(IARC)將溴酸鹽標定為2B級的致癌物,大量飲用恐致腎衰竭。以國家衛生組織(WHO)制定的溴酸鹽每日耐受量(TDI)計算,一位體重60公斤成人,每日溴酸鹽的攝取量不可超過60毫克。
那在我國,對溴酸鹽含量
有什么強制性規定呢?
我國在2009年10月開始就把溴酸鹽列入飲用水監測項目中了,規定溴酸鹽含量最高不可超過0.01mg/L。雖然溴酸鹽有致癌風險,但是大家也無需談溴色變。軍事醫學科學院馬秀英教授表示,飲用含有微量溴酸鹽的飲用水,短期內不會對飲用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但是長期飲用高溴酸鹽含量的飲用水,將增加癌癥的患病率。
那如何解決溴酸鹽問題呢?
這得從工藝上改變,摒棄臭氧工藝,選擇無臭氧工藝,就能從根本上解決溴酸鹽的問題了。當然很多朋友已經明智地選擇了通過凈水器這個物理過濾的方式來替代瓶裝水的飲用,有效避免了這潛在的風險。
畢竟作為我們每一個個體來說,喝好水,喝安全水,才是對我們健康最大的保障。
圖文來源:沁園,廚電行業資訊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侵刪。
責任編輯:一非